“医生,我们家孩子为什么经常做鬼脸,眨眼睛、抽鼻子、张嘴巴,做各种怪动作? ”8岁的小豆(化名)近日被母亲带到了宁波市康宁医院的诊室,被诊断为抽动症。
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张文武介绍:抽动症是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的常见病症,却经常被误诊。这些孩子背后,往往有执着于“鸡娃”,对孩子严厉且刻板的父母。由于家长的要求比老师高,导致暑假里一些孩子抽动症更明显了。
“不要再做鬼脸了!”小豆的妈妈五分钟内第二次提醒。小豆似乎没听到,仍然不停地眨眼、耸肩、抽鼻子、清嗓子……
小豆妈妈回忆:暑假以来,小豆的情况变得明显。一开始以为眨眼是结膜炎,去眼科配了眼药水,没什么改善。过了半个月左右发展为抽鼻子,以为是鼻炎,就医后仍然没变化。最近,小豆开始耸肩膀、清嗓子……“看了一个多月的医生都没好转,儿科医生建议我们来心理门诊看看。 ”
在详细地观察和问询后,小豆被诊断为抽动症。
沟通中,小豆的情况让人心疼。他的暑假并不轻松,一天到晚被各类培训班和家庭作业填满。除了在功课上“鸡娃”外,小豆的爸爸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。写字的时候,没注意坐姿,就从后面一下子猛拍过来;吃饭的时候,没端好碗,爸爸顺手拿筷子就打了下来……
“目前孩子的症状还不影响身体机能,你们平时不要过于紧张,可以先当成一个动作习惯。”张文武说,最关键的是要家庭有变化。对孩子抱合理期待,允许孩子犯错,接受、包容孩子没达到家长的要求。
图文无关。图片来源:千库网
11岁的小强刚出院。初诊时,小强的状态让父亲又气又急——除了频繁眨眼、耸肩等常见的抽动症状外,他经常一边身子突然向后倾一边骂脏话。打骂孩子多次未果后,小强的父亲意识到,儿子可能是心理上出了问题。果然,小强被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症,这也是抽动症中最严重的。
小强的父亲早年也有类似症状,随着年龄增长,虽然抽动症消失,但仍保留频繁清嗓子、耸肩等习惯性动作。他回忆童年:“父亲对我管教特别严格。大冬天稍微不听话,他就让我脱掉衣服,站在冷水龙头下。”
前几年,小强由爷爷照顾,爷爷对其非常严厉。“我意识到孩子压力太大,就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养。”小强的父亲长长叹了口气,“我以为自己会和我爸不一样,结果,还是不可避免地让孩子重复了我的路。我想对他要求低一点,可实在控制不住,经常一个耳光就甩过去了。”
通过住院治疗和家庭治疗,小强的抽动症状和焦虑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善,不会做出突然后仰等危险动作。他计划新学期回学校继续学业。
张文武介绍,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,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。这种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,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。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抽动障碍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,但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。如果有类似小强这样后仰或前倾动作,还有人身安全。
张文武认为,某种程度上,抽动是孩子在无声地释放对大人不满甚至愤怒的情绪。孩子不能也不敢通过言语表达,只能无声表达。
从性别看,男孩子患抽动症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孩。张文武分析:这和社会上普遍对男孩子期待更高相关。
以前,期末是门诊中抽动孩子的高峰,现在暑假来就诊的孩子也不少,有些症状比上学时还重。张文武说,这主要因为部分家长的要求比老师更高,一些孩子暑假比上学时更累有关。
图文无关。图片来源:千库网
“如果观察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、摇头、耸肩、喉咙发声以及手足不由自主快速运动,很可能患抽动症,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。”张文武提醒。
他如果孩子开始抽动,做好以下方面很关键。
首先,不要经常提醒,更不要责骂甚至歧视。这样往往会起到强化作用。家长应帮助孩子认识到抽动症是可以改善的,不要自卑。
其次,调整家庭教育方式。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,应该建立在孩子的能力上,要减轻孩子的压力。
另外,不要让孩子的时间被培训班和学业填满,给孩子“留白”的时间。创造互相理解、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合理释放。
最后,如果孩子已经开始服药,不要随意调整剂量或停药。有问题及时就医。
声明:本站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,所有发生的网下交易与本网站无关.
极速发,置顶,联系客服。 APP下载:Android、IOS访问:315323.com/q ,微信小程序搜索:前湾圈